English
 

群展:复数

2016.10.20 - 11.26

艺术家:张雪瑞、郭梦垚、陈彧凡、迟群、陈若冰


今格空间将荣幸为您呈现迁入798艺术区后的首个展览:“复数”,以新的视角展出陈若冰、陈彧凡、迟群、郭梦垚、鞠婷、刘文涛、钱佳华、张雪瑞8位艺术家的多联画创作。展览于2016年10月20日开幕,展期至11月26日。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物被置于这一大背景下详加考量。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鲜活表征,当然也不在话下。自西方现代艺术发轫至今,其自身的生长发育早已逾乎单纯的美术(史)现象,转而成为一种整合审美、文化、历史乃至政治的复合实践。这种成长所引发的变化普遍而深远地影响到众多“后来者”,并催使这些“后来者”向“现代性”、“现代主义”中寻求反思革新之策,以期在自己的艺术史、思想史中填补相应的空白。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原因的缘故,使得许多努力沉湎于力求填补、超克的漩涡当中——他们急于向目标寻获对应的位置从而赢取某种合法性。例如,将传统绘事中的非具象特征概括为某种前现代的表现主义绘画,抑或挪用“抽象画派”及其理论,订立自己的图像机制(西方其实也有类似)。然而遗憾的是,这类跨文化“际会”往往止于表面的模仿,同时它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如美国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说:“文化之所以不同,更多是因为它们作为整体适应于不同的方向。它们追求的是不同的目标,路数也不一样,在一个社会中的目标和手段不能按照另一个社会中的那些东西来评判,因为它们本质上不可比较。”换言之,包括艺术在内,思想、知识、习惯、信仰以及包含它们的传统绝非以单数的形式出现,不论处在不同语境(如东西方、不同民族、流派)之间,还是在同一文化语境内部,我们都应该从更加复杂,更为丰富的层面着眼,充分体认到其中的复数性。从另一方面讲,艺术即为思想、文化的表征,也正因如此,艺术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反求诸己的契机。

本次展出八位艺术家作品,每件作品均以复数形式呈现,进而于“作品-作品”、“作者-作品”以及“作者-作者”之间缔结成一种“对偶”关系。在此三组关系的统摄下,展览现场构成了一个偌大的阵列,围绕作品形式、艺术语言、理念、技法乃至作者(经历)等生发的“问题点”各自变成一种修辞样本在现场次第展开,它们或相似、相衬抑或相补、相对,诱导我们穿透诸种“皮相”,以对其间所蕴含的相似性度量(similarity measurement)或戏剧性冲突发起追问。

从直观上来看,参展的八位艺术家作品呈现出一种“非具象”的艺术语言,但,此处的“非具象”并非某种“抽象绘画”、“表现主义”的风格特征。相反,凭借风格、样式而立下论断,分门归类——的做法正是需要警惕和反思的对象,同时,它也通向本次展览(作品)期望传达出的一个设问,即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完成一种关于“观看之道”的观照。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提格林伯格对于“抽象”的论断:现代艺术中出现的抽象,是艺术史自身的问题促使艺术家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艺术家主观上宣称“我要追求抽象”的产物。但是长久以来,后者却是我们看待某类艺术惯用的方式。鉴于此,我们希望用这样一种态度来审视本次展览呈现的艺术家作品,即在看似趋同的艺术面貌之下,以“联作”的形式来提示前述每组关系独立自足的价值,发掘每件(组)作品间竞相勾连、扭结、矛盾、生发之所在,同时表明,我们的观看方式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再行展开及外推。

所谓“复数”,不仅是一种立场的选择,它更是一种“对法”,一种方法论的隐喻:它将蕴藏在作品、作者(经历)、技法、色彩、物象等可见或不可见的关联不假侧重、分别、比配地一并抛出,使之与观者不期而遇。它从形式出发,一方面平衡了寓于单件作品内的一元世界观及叙事方式,另一方面,复数的形式更加意在增添一个参照系,在上下、前后、左右、因果、正反之间嵌入一个比照与自证的契机,震荡那些固有的定见与分别心,从而引导一种观看方式的回溯——超越任何实际、功利的目的,也不为以探寻美学、艺术、真知的名义所束缚。

——吕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