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沈忱 : 第一回 书写/1980 年代抽象水墨

2018.11.03 - 12.22

艺术家:沈忱

策展人:朱其

开幕:2018年11月3日(周六)17:00-19:00

座谈会:2018年11月3日(周六)16:00-17:00

展期:2018年11月3日-12月22日

 

今格空间荣幸地宣布,艺术家沈忱的个展“沈忱 1980年代抽象水墨”将于2018年11月3日正式开幕。此次展览是艺术家第二次在今格空间举办个展,届时将呈现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十余件水墨及拼贴作品。

 

1982年,沈忱开始了水墨抽象主义的探索,在宣纸上尝试以晕染的墨法创作一种抽象主义的肌理,并在水墨中混合了水粉材料。次年,他的实验水墨风格初显,形成一种比较确定的极简抽象主义。这类似一种书写的极简主义,画面上大片的留白,只有一些水平和纵向的或者旋转的半圆的书法性笔触,零星分布在画面上,将中国画的留白和书写性的笔墨转向一种现代主义风格。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恢复中断的现代主义进程,始自二、三十年代的绘画现代主义,至1970年代中期的吴大羽,越来越将这一探索定义为现代主义的东方主义。身处上海戏剧学院的现代主义启蒙重镇,1970年代末重启现代主义进程的气氛中,沈忱等新一代试图将这一进程推向更彻底的抽象主义,以西画为媒介的抽象主义逐渐在上戏形成一个群体,但水墨的抽象主义则只有沈忱孤身独行。

 

对沈忱而言,实验水墨的抽象主义,其重点在于先将笔触从文字的书法结构中截取出来,变为一种反示意的形式要素,笔触要素再构成线型组合,从而作为一种要素的抽象主义。

其次是在画面组织方式上,使中国画传统的留白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结构美学。与其说,作为“留白”意义上的空白,并非类型画题的与自然意象在平面上构成的虚实关系,而是线性结构定义或分割了画面空间,从而形成空白结构。笔触性的笔线,成为空白结构板块的交界线。在形式主义的意义上,沈忱重新定义了空白与平面的关系。(文字来源于评论家、策展人朱其为此次展览撰文《沈忱:1980年代的水墨现代主义》)

 

 

 

 

 

 

关于艺术家

 

沈忱1955年出生于中国,现居纽约。他早在中学,并继续在上海艺术学校(当时为“上海五七艺校”)开始接受艺术教育。1982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迁居北京。1988年获斯考海根艺术学院奖金作为驻校艺术家赴美,同年底又获工作室艺术学院交流学生奖,来到纽约。次年获全奖赴波士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起定居纽约。

 

沈忱为80年代中国抽象绘画和实验水墨的先行者之一,并活跃于当时的“地下艺术沙龙”。早在大学期间,他就组织并参加了实验画展“野蔷薇”。之后,他的作品开始在各地美术馆展出,如上海美术馆,宁波美术馆等。1984年,他在北京中国记者协会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览。从此他开始与亚洲及欧美多家画廊合作,作品展现在世界各地美术馆,其中包括:中国美术馆、罗马美术学院、今日美术馆、三尚当代艺术馆、上海大学美术馆、昆斯美术馆、南通美术馆、证大美术馆、何香凝当代美术馆、西湖美术馆、多伦美术馆、明园美术馆、年代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元典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美国华人博物馆、辛格美术馆、瑞克琳豪森美术馆、波弘美术馆、杜尔巴赫美术馆和柏林ME美术馆等。作品被世界各地多家美术馆、艺术基金会及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