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忱 : 第二回 日记/1990 年代实验丙烯
2019.12.14 - 2020.02.25今格空间将于 2019 年 12 月 14 日至 2020 年 2 月 25 日呈现沈忱系列研究展的“沈忱: 第二回 日记/1990 年代实验丙烯”。这是艺术家在今格空间的第三次个展。
本次展览延续了 2018 年艺术家在该系列展览的“沈忱 : 第一回 书写/1980 年代抽象水墨”的研究线索。1980年代初期,沈忱开始了水墨抽象主义的探索,他以现代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画的美学范畴。画面上大片的留白,只有一些水平和纵向的或者旋转的半圆的书法性笔触零星分布在画面上,将中国画的留白和书写性的笔墨转向一种以抽象主义和极简主义为主的形式主义。
1988 年,沈忱前往美国寻求艺术上的突破,旅美生活的三十年深刻影响了沈忱的艺术观念和历程。本次展出的即是沈忱在 1990 年代到美国后十多年间创作的近二十件“日记”系列作品。他以水墨的精神性为基石,以材料的实验转换为起点,在创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进行了全面的实践探索。沈忱通过持续的实验认识到丙烯这种水性材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再现水墨的气质、韵味,而且能够通过无限次的叠加出现超越水墨的丰富表现力。这个阶段的作品大部分都堆叠覆盖如油画,颜色却仍旧以墨色为主,微量的其它颜色起着调节作用。他一方面将丙烯材料的“厚”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为之后创作的“无题”系列作品中将丙烯走向“薄”埋下了伏笔。在形式语言上,沈忱 80 年代实验水墨中出现的纵向笔触和线条,在多变化和游刃有余的笔触组合中,作为一种主要的视觉语汇开始明确。但较之实验水墨更注重笔触之间的关系、画面的心理空间和时间的过程性再现等视觉要素。与此同时,较之实验水墨阶段,多联画也开始频繁出现在沈的作品中,多联画的横向排列方式和画面的的纵向线条亦产生了更为微妙的空间关系。
本次展览后,今格空间将在“画廊周北京”期间继续开启“沈忱: 第三回 无题/2000 年以来的创作”,今格空间试图通过三次个展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沈忱 1980 年代、1990 年代以及 2000 年以后的创作线索。
沈忱 1955 年出生于中国,现居住和工作于纽约和上海。他早在中学,后在上海艺术学校(当时为“上海五七艺校”)开始接受艺术教育。1982 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迁居北京。1988 年获斯考海根艺术学院奖学金赴美,同年转入纽约工作室艺术学院,次年又就读于波士顿大学。1991 年起定居纽约。
沈忱为 80 年代中国抽象绘画和实验水墨的先行者之一,并活跃于当时的“地下艺术沙龙”。早在大学期间,他就组织并参加了实验画展“野蔷薇”。之后,他的作品开始在各地美术馆展出,如上海美术馆,宁波美术馆等。1984 年,他在北京中国记者协会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览。从此他开始与亚洲及欧美多家机构合作,作品展现在世界各地美术馆,其中包括:中国美术馆、罗马美术学院、今日美术馆、三尚当代艺术馆、上海大学美术馆、昆斯美术馆、南通美术馆、证大美术馆、何香凝当代美术馆、西湖美术馆、多伦美术馆、明园美术馆、年代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元典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美国华人博物馆、辛格美术馆、瑞克琳豪森美术馆、波弘美术馆、杜尔巴赫美术馆和柏林ME美术馆等。作品被世界各地多家美术馆、艺术基金会及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