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昶:失焦

2021.12.04 - 2022.02.26


今格空间荣幸地宣布,艺术家李昶在今格空间的第二次个展「失焦」将于2021年12月4日开幕。展览将呈现李昶在2019至2021年间创作的全新雕塑、摄影、灯箱、纸本绘画以及运用了数字感应技术声音装置。

 

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c)的观点与拟人主义(anthropomorphic)的观点相对立。展览的英文标题直译为 “在场的缺席”就是在玩味这些对立且相互牵连的自然观念。德里达在《语法学》中描述了传统上的一对存在/不存在以及自然/文化,其中第一个术语被视为主要和原始的,而第二个术语被视为次要和衍生的,这是第一个“存在”对不存在的特权。随后,他以这样一种方式解读这些术语,以扭转二者语义上的优先权。自然和文化,虽然有时被看作是对立的,但在本质上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最初,文化被看作是自然最纯粹形式的补充或衍生品。然而,自然通过其被赋予的文化价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然是为了它自身,还是自然仅仅作为资源的提供者而发挥作用。

 

李昶的作品探讨人类与他们生活环境的之间的关系。作品的创作由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贯穿,以人与包裹着他们的无机和有机自然为切入。通过其主观性的个体介入去反映流动变幻的周遭世界,记录了她和与这个突变世界的相遇,也呈现了她对当下世界中的个体存在和文化身份之反思。

 

《无题(非,凡)》是散落在展览空间地面和呈现在大理石基座上的青铜铸造的树叶,捡起一片叶子的干预动作被标记为叶脉上的嵌入的艺术家的指纹。青铜作为古典雕塑材料,和大理石基座一起,反映了人类文明被包裹在自然之中的无形无影和地球周期的永恒。当信息被图像取代甚至侵蚀,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对于过去一年多里震动了西方世界的反殖民运动的反思,曾经被至于大理石基座上的历史人物被推倒和重新定义,伦敦城市标志性伦敦梧桐是英国殖民时期的遗留物。这个原本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树种是美国梧桐和东方梧桐的混合体,由于人类的干预而生存。

 

声音装置《零度和弦》则是以一种反图像的方式, 在当下和此在中探讨对环境的重新感知,用电脑编程重新诠释东方哲学中对空无的看法,探讨个体与宇宙万物的关联。李昶制作的数据收集装置结合AI技术,以算法将空间中不可视的数据,如湿度,声音和尘埃等,实时转换为空间中的和弦,在整个展期过程中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手工描绘苹果手机标准字体的铅笔画《如何描绘想念》是对时间的刻意放缓,也是给予数字化讯息人本的温度;《分享天空》是通过一种类似的情绪产生的疫情之中的联合项目。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地球边界为题,艺术家在疫情封城期间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把他们看到的天空以短信发送。被数字化成为像素点的自然天光由反向胶片放大机曝光成为C-type灯箱,与快门按下那一刻的数字信息一起显影...... 李昶作品穿梭于多元媒介之间,以及跨领域合作之中,而这些最终呈现的作品无不承载了她与自然的对话,思考和对当下世界的反思。

 

李昶,出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伦敦和北京。她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和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现任教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摄影系和版画系。

 

李昶的近期展览项目包括《零度和弦 Symphony Zero》三妹画廊,伦敦(2021);《林之曲》The Rattles,伦敦(2019);皇家美术院夏季展,伦敦(2019);《Visions》影像双年展,Nunnery画廊,伦敦(2018);《不安的风景》M100智利当代艺术中心,智利(2018);《常态——李昶个展》今格空间(2017);艺术家多元的作品曾在多个美术馆展览及活动中呈现,其中包括: 集合城市-首尔建筑双年展(韩国,2019);Aesthetica艺术奖-约克美术馆(英国,2018);运动中的思维-深圳双城建筑双年展(中国,2017)。李昶同时也担任中国美术学院(CAA)国际版画三年展的板块策展人。作品曾展览于英国约克美术馆,匈牙利布达佩斯文化中心;英国牛津阿诗莫林博物馆;上海徐汇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公共机构。

 

李昶是2019年英国当代艺术基金会奖得主;多次获得包括杰出青年艺术家在内的皇家版画协会各项奖项;影像作品《浮乡》获得2019年韩国首尔建筑与城市双年展艺术影像亚军;2018年AAC艺术中国提名艺术家之一。


作品收藏于国际多家美术馆,其中包括英国皇室收藏,大英博物馆,牛津阿什莫林美术馆,上海徐汇美术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美术馆和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本次展览持续至2022年2月26日

 

注:部分文字节选自Jeroen van Dooren博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