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董大为,被马克笔控制了11年的艺术家
2008年的一个下午,董大为工作室中的一只脱帽马克笔洇毁了一沓画纸,这场小意外没有让董大为感到沮丧,反而开启了他研究马克笔的大门。在马克笔作为材料的创作中,董大为使用的是计算墨水的晕染速率,从纸的一面落笔,使墨水自然洇染画布的手法。
这种独创的手法不基于艺术家主观的意志,而是遵循一定的客观逻辑和限定生成出来的。马克笔在20世纪初被发明,董大为认为晕染这种现象在美术史上是被规避、被低估、甚至被歧视的。在十多年前重新发现马克笔的可利用价值之后,他一直在研究怎么让马克笔自然洇染出严谨的画面。
最开始的时候,董大为是用手拿着马克笔点在画纸上洇染墨水,这种画法像一场灵修,也像一出即兴表演。董大为坦言每次开始画画之前他都很挣扎——构图完成之后他需要大概四、五个小时完成一幅50 x 65厘米的作品,这之间他不能做任何别的事情,因为马克笔的墨水要在湿润的状态下和另外的颜色衔接才能达到最佳的着色效果;同时他也不能思考除了画作本身之外其他的事情,不然就有可能偏离原先的构图,在这段时间里,他只能一个点接着一个点洇染,不断默数着马克笔的洇染时间,周而复始。
基于固定材料的创作有很多客观条件上的限制,环境就是其中之一。董大为曾在法国留学五年,在多雨的法国中部可以让颜料快速地浸润画纸,而现在在北京干燥的空气中,之前的计算和经验就需要被推翻,之前可以达到的洇染效果变得很难实现,他需要重新计算合适北京干燥天气环境的构图。
这样的条件限制给了董大为新的契机,他开始研究干透的画面怎么达到好的作画效果,回到北京之后,他尝试精确计算好马克笔中墨水的重量和颜色的配合,在一个点完全干透之后再进行另一个点的洇染,这个过程非常机械,失败率也很高,画出一张成功的作品不仅要靠经验的积累,还有非常多客观的不可抗力,很有可能几天都无法完成一张作品。
“然而一幅画成功之后的喜悦非常短,那种成就感很快就过去了。”
董大为用马克笔创作的核心是基于对于这种材料属性的尊重,不同批次生产的马克笔都有不同的特性,同一批次生产的同一种颜色的笔也不尽相同,除此之外环境、纸张、构图、时间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作品呈现的效果,而他只专注于如何发挥材料本身最大的可能性,不断拓展马克笔作画的边界。如今董大为马克笔的创作已经不局限于50 x 65 厘米的尺寸和手工绘图的方式,他定制了更大的纸张,自己制造可以同时下笔的工具,甚至定制机械臂,来达到更精密的效果。
“我先遇到了这种材料,接受它,尊重它,然后调整自己,怎么来为它来服务。”董大为说。“对我来说,艺术不是去画,而是去重新发现,在这个系列里我想达到的是去技术化,去背景化,甚至去故事化,我希望观众从我的作品中了解到这是我们曾经忽略的美丽的自然现象,而不是我的个人标签。”他认为每种材料都和独立的人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鲜明优缺点、这些特点不能武断地说它们有用或者无用,而是需要创造让它发光的环境。
这种创作方法的困难之处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就是这样的绘画方式是独创的、全新的,没有任何艺术家和案例作为参考,要靠一次一次推翻自己的经验完成。这种创作手法的价值远大于单独展示成品的意义,董大为9月7日在今格空间开幕的个展“背面”就展示了董大为马克笔系列完整的创作过程。
“背面”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董大为的作品展示的是画纸的背面,纸本作品往往是从纸的一面落笔,墨水洇到背面,由于墨水的自然洇染,画纸背面的色块要大过正面的色块。另一方面,展览也展示了董大为创作的幕后场景,展品包含作品创作的背后观念以及基于观念生成作品过程的部分,以及失败的作品以展示这种创作方式的全貌。
从事创作的近20年时间里,董大为使用过很多不同的媒介,进行过抽象和具象的表达,也讨论过观念和材料的联系。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他的艺术实践中都是穿插进行、互相促进的。然而在进行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创作之后,董大为总会回到马克笔这种近乎机械化的创作中,他认为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本身也是物质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认清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物质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人类的主观表达多么重要,多么优于物质本身的特性。
董大为认为“背面”这个展览,给不理解他和尚未理解他的观众展示这种手法的力量,因为马克笔系列的作品是全新的创造,是一种发现被忽略风景的行为,不需要美术史的背景,也不需要对于当今社会的批判。“我想一个单纯的观众会被这样单纯的吸引,会好奇它是怎么产生的,会和它产生共鸣。”